
7月6日,中国财政部正式发布公告,宣布在国家采购活动中对自欧盟进口的医疗器械采取限制措施。根据新规,采购预算金额超过4500万元人民币的医疗器械项目,将排除欧盟企业(不包括在华欧资企业)参与,同时规定非欧盟企业的欧盟进口医疗器械占比不得超过合同总额的50%。这一决定是对欧盟此前单方面限制中国医疗器械企业的直接回应,标志着中欧贸易摩擦进一步升级。
欧盟在2025年6月20日依据《国际采购工具条例》(IPI)对中国医疗器械企业实施歧视性限制,禁止中国企业参与欧盟500万欧元以上的公共采购项目。欧盟此举被中方视为“系统性贸易保护主义”,不仅违背了公平竞争原则,更严重损害了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。面对欧盟的步步紧逼,中国不再忍让,直接以精准对等反制让欧盟尝到苦果。
那么,为何中国必须强硬反击?欧盟近年来在多个领域对中国企业设置壁垒,从电动汽车关税到医疗器械采购限制,无一不体现出其“双标”态度。欧盟委员会声称中国市场存在“歧视性采购政策”,但实际上,欧洲企业在中国医疗市场长期占据主导地位,西门子、飞利浦、罗氏等巨头在中国高端医疗器械市场赚得盆满钵满。
然而,欧盟却以所谓的“市场不对等”为由,率先对中国企业发难。2025年6月30日,欧盟正式实施IPI限制措施,禁止中国医疗器械企业参与其政府采购,并威胁对违规企业处以合同金额10%-30%的罚款。这种赤裸裸的保护主义行为,不仅违背了WTO规则,更破坏了中欧经贸互信。既然欧盟不顾当下中欧经贸关系的互补作用,那中国也没有必要灌溉傲慢的欧盟。
中国是全球第二大医疗器械市场,欧洲企业在中国市场的营收占比极高。以德国西门子医疗为例,其2024年财报显示,中国市场贡献了其全球收入的近30%。此次中国限制欧盟医疗器械采购,将直接影响这些企业的订单,尤其是4500万元以上的高端设备采购项目。更关键的是,中国的反制措施并非全面封锁,而是精准区分,在华欧资企业不受影响(如西门子中国、飞利浦中国),避免误伤本土化企业。
中国仅针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产品,确保国内医疗供应链不受冲击。欧盟内部矛盾重重,对华政策摇摆不定。德国、法国等工业强国依赖中国市场,反对过度对抗。东欧国家(如匈牙利)明确反对欧盟对华强硬政策,主张务实合作。部分政客(如冯德莱恩)为讨好美国,不惜牺牲欧洲企业利益,强行推动对华限制措施。 这种内部分裂导致欧盟的对华政策充满矛盾。
欧盟此次对中国医疗器械出手,很大程度上是受美国影响。近年来,美国不断施压欧盟,要求其配合对华“科技脱钩”战略。然而,欧盟的盲目跟随并未换来美国的“回报”——特朗普甚至威胁对欧盟汽车加征50%关税。 讽刺的是,欧盟一边对中国挥舞贸易大棒,一边又依赖中国的稀土、新能源供应链。例如,中国刚刚为欧盟企业开通稀土出口绿色通道,欧盟却转身取消中欧高层经济对话,这种“吃饭砸锅”的行为,最终只能自食恶果。
显然,中国的战略智慧就是:以战止战,以打促谈。中国此次的反制措施并非单纯报复,而是“以战止战”的策略。通过精准打击欧盟的核心利益,迫使欧盟回到谈判桌。历史证明,欧盟在遭受实质性损失后往往会调整立场。2024年电动汽车争端中,中国通过反制乳制品、白兰地等行业,最终让欧盟放弃加税。此次医疗器械限制,同样可能迫使欧盟重新评估对华政策。
尽管当前摩擦加剧,但中欧经贸关系仍然紧密。2024年,中欧贸易额高达7858亿美元,中国连续第七年成为欧盟最大贸易伙伴。欧盟企业(如大众、宝马)在中国市场的利润远超本土,若全面对抗,欧洲经济将遭受重创。
中国始终强调“合作共赢”,此次反制措施也明确豁免在华欧资企业,表明中国仍希望稳定中欧经贸关系。但如果欧盟继续追随美国对抗中国,未来的反制只会更加严厉。中国的反制措施已经让欧盟感受到痛楚。如果欧盟继续在贸易问题上“双标”操作,只会让欧洲企业损失更大。